技术简要描述
研究自然和采矿扰动环境下地下水运动规律及成灾机理、研究矿床范围内地质构造主导下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区特征,建立地下水成灾时空预测模型,建立地下水三维数值模型,并模拟预测防治技术方案可行性,提出最佳的减灾控制方案,使得矿山实现安全、高效开采,减少矿坑排水设备和电力能源消耗,节约地下水资源,积极促进减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提出综合防治水关键技术,显著改善矿区周边地下水环境恶化。
技术信息
该技术可提高金属矿山水害综合防治水平,保障井下开采人员和设备安全,显著降低生产排水成本,提高矿山经济效益,保护矿山安全。
推荐单位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技术成熟度
该技术成熟度高,已经成功在国内多个矿山应用,如安徽白象山铁矿、铜陵冬瓜山铜矿、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广东凡口铅锌矿等。治水对象具有区域性、隐蔽性特点,通过钻探、物探、遥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地层含水性的精确认识及识别,并科学合理预测矿坑涌水量,提出综合防治水关键技术。
技术适用性
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坑涌水量大(通常超过1万m3/d)的金属非金属矿山。采用疏干技术和帷幕注浆封堵技术综合使用。本次成果还提出了控制性疏干和区段疏干的关键技术,对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和保证生产安全起到平衡的作用,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佳效果。技术稳定性
技术稳定,耐用程度高。针对不同矿山的水文地质条件特点,制定适宜的综合防治水技术方案,降低对环境影响程度,经过几十年和国内外数十个矿山长期生产时间,技术的稳定性高。
技术安全性
不会发生二次污染、易燃易爆高毒性物质泄露等环境、安全事故的风险,不存在上游资源限制、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接受度不高等系统风险。
知识产权转让
拥有技术相关实用新型专利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