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简要描述
本技术拟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方性气候及栽培条件特征、市场需求,采用常规育种、远缘杂交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育种方式,结合现有种质资源及当地种质资源,以及现有的杂交F1代特色新品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品种测试、资源评价、品种选育工作,筛选一批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方专用型品种,并开展成果转化工作。
技术信息
园艺作物新品种、种子质量控制技术
商业应用情况
2002年以来,累计在国内外推广蔬菜新品种种植面积达230万公顷,为各国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逾150亿元。
设备投资
项目需新建种子质量检测设备1套,种质资源暂存库1个,总计186.22万元。 一、种子质量检测设备: 1.自增压液氮罐 1台 0.31万元 2.离心机 1台 17.25万元 3.磨样机 1台 16.50万元 4.小型育种科研用仪器设备 1套 3.91万元 5.电泳仪、电泳槽 1套 1.12万元 6.紫外切胶台 1台 0.25万元 7.梯度PCR仪 2台 5.60万元 8.凝胶成像系统 1台 24.00万元 9.恒温摇床 1台 1.65万元 10.基因扩增设备(振荡器*4、8道排枪*2、分液器*2) 1套 3.80万元 11.无菌工作台 2台 1.76万元 12.光照培养箱 2台 1.72万元 13.高压灭菌锅 1台 5.20万元 14.种子数粒机 1台 0.65万元 15.种子干燥箱 1台 2.50万元 二、种质资源暂存库 16.种质资源储藏冷库 200平方米 100.00万元
年运行维护费用
1.耗材费 12.50万元/年 2.燃料动力费 5.00万元/年 3.人工费 10.00万元/年 4.设备折旧费 10.80万元/年 5.修理费 3.50万元/年 6.管理费用 2.50万元/年
投资回收期
现在有基础上,不计算前期种质资源保存及评价成本,项目地方专用型园艺作物单个新品种(蔬菜、瓜果类)研发测试周期为2-5年,平均研发成本为25万元/年。以项目周期3年计算,品种研发费用75万元,项目设备投资186万元,运行维护费用132万元,总计393万元。 以西瓜耐低温重点品种“精彩3号”为例,该新品种2017-2019年累计转化面积8.3万亩,出库量为9500kg,出库平均利润637元/kg,利润总额605万元。由此推算,耐低温西瓜品种“精彩3号”投资回收周期约为1.94年。
附加效益
(项目拟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方性气候及栽培条件特征、市场需求,选取适宜目标国的园艺作物品种(蔬菜、瓜果类型)开展技术成果转移。因不同品种之间附加效益存在差异,故本版块选取已在国内山东地区开展技术成果转化的耐低温西瓜品种举例。 山东地区西瓜亩均产量为3700公斤,瓜农平均批发价格为1.5元/公斤。因冷害引起的商品瓜减产每亩约为500-1000公斤,按每亩减产500公斤计算,每亩商品西瓜收入减少750元,全省范围内瓜农种植西瓜每年收入减少约为23.7亿元。项目主推的西瓜耐低温重点品种“精彩3号”,在产品性状、品质稳定性、抗逆性等指标较目前市面现有品种提升较大。目前经过山东市场1年多的布点验证,平均每亩因冷害引起的减产降低300公斤,每亩增收500元,2019年实现成果转化面积2.3万亩,为当地农户增收1150万元。
综合效益
化肥及农药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投入品,为保证农业生产收益,国内外普遍存在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大量化肥从农田排放到水库、河流、湖泊中,造成大量水体污染。部分有毒有机溶剂和助剂经迁移转化残留于土壤、水体及大气环境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 本技术将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和栽培条件,针对性转化一批高产、高抗性、高适应性的园艺作物新品种,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对降低环境处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商品线椒辣椒种植为例,常规栽培管理高效复合肥施用量在80-100kg/亩(667m2)。经过国内示范验证,高产线椒品种“江淮4号”,同等产量前提下可实现亩均复合肥施用量减少15-20kg。以万亩种植面积计算,将减少复合肥投入150-200t。
技术成熟度
2020年《种子法》颁布以来,我国种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近20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种业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发育种,集“育、繁、推”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道路。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大,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申请、授权数量以及通过审定的品种数量不断上升。截至2020年底,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总申请量3.9万件,总授权量1.5万件,新增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一。 借着“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近年来我国种企在保证内需的前提下,积极促进我国粮食出口,加强与国际巨头的种业公司进行技术及经验交流,打造我国种子品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整合资源,推广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目前,中国种业在部分领域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与国际巨头差距在逐步缩小。
技术适用性
项目技术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上游环节,可实现自主繁育生产、质量检测,不受上游技术链条约束,可实现在“一带一路”国家转移。下游种植示范环节,受当地栽培设施和农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条件差异,对成果转移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技术稳定性
项目技术成果已在国内以及南亚、拉美、东盟、欧洲、非洲33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转移应用,实例证明该项目技术稳定性良好。
技术安全性
农业是第一产业,蔬菜、瓜果类园艺作物是各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本项目转移的地方专用型园艺作物种子及种子质量控制技术会根据技术需求国的实际自然环境条件、栽培设施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取特色各异的园艺作物品种,方案灵活多变,可选择面宽。整体来看,存在二次污染、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接受度不高的风险程度较低。
知识产权转让
技术提供单位享有完整知识产权,愿与第三方合作者共同开发市场。